在越南美丽的国土上——随中国新闻媒体团访越记事
王枫

怎么也没想到,时隔不到两年,我于2002年再次应邀飞越友谊关,随越南航空公司组织的中国新闻媒体团,对越南做为期六天的采访。经了解得知:中越两国开放双边旅游以来,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全面地了解越南,越航已经多次组织中国新闻界赴越采访。当同行的十几位记者背着笔记本电脑,提着摄影、摄像器材和简单的行囊,聚拢在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互相介绍时,我意识到自己加入了一支年轻的采访队伍;与众不同的是,我曾参加过越南国际旅游文化节的采访,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去越南。听说这次的行程包括了越南北方,我期盼着会有更多的收获。

河内--焕发着青春的古都

当空中客车稳稳地降落在河内内牌机场时,我惊奇地发现新建的机场大楼拔地而起,它连接着十几个登机口的通道象雄鹰展开的双翅,拥抱着天上飞来的友人们。宽敞、庞大的候机大厅里安放着一排排色彩明快的坐椅,琳琅满目的越南特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过往宾客。这里设施的齐备、节奏的高效、服务的标准化与北京的国际机场没有什么区别。据介绍:新机场于2002年四月就已投入使用,我不禁为它的建设速度叹服。在明亮的落地窗前,我驻足观望着两年前我去过的老机场陈旧、低矮的身影,请同伴为我拍下了内牌机场今昔的强烈对比。

在进入河内市区的半个小时路程中,我们得知河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传说公元1010年大越国在此建都时,皇帝的船刚靠在红河岸边,一条巨龙就腾飞而来迎接,因此该城又名“升龙”。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千年文物古迹,其中绿树掩映着的文庙建于1070年,用于供奉和宣扬儒学圣贤,是越南最早的国立大学;这里还建有历史、美术、民族博物馆,珍藏并展示着越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市区中心有如诗如画的还剑湖,是休闲、幽会的好去处;湖的周围有36条商业街纵横相交,从古代延续至今,每条街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局面。漫步其间,可听到锡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可闻到北药行草药的芳香,可买到桃行各色柔软的丝绸面料;一排排窄长的古屋,一座座花草芬芳的庙宇,构成了河内市古今完美结合的独特风貌。

用罢晚餐,我们沿还剑湖边的旅游购物区走去。夜空下周围一片灯火辉煌,游人熙来攘往,道路两旁停满了摩托车。商店门面不大,却鳞次栉比,商品应有尽有、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各国游客们鱼贯出入,尽情地挑选着自己的最爱。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大概要首推越南的漆器、木雕和各种旅游纪念装饰品商店。一对来自英国的夫妇细细地玩味着手中的红木贝雕首饰盒,啧啧赞叹、爱不释手。我好奇地探过头去,只见精致的贝雕花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五光十色,衬着古朴精巧的红木漆盒,仿佛钻石和与其共生的岩层那样浑然天成、相映成趣。转眼望去,货架上各种形态、用途的贝雕工艺品正大放异彩。我的同伴纷纷亮起了闪光灯,在记录下热闹、繁华和精美的同时,也被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玩具娃娃、竹片编织的各色脸谱挂件、尽显越南山川人文的彩绣迷住了,他们精心地挑着、痛快地买着,兴奋地互相展示着;逛累了,就坐在街摊儿边品尝越南特色小吃,好不惬意。街角、路边的奇花异草瑰丽婀娜,品种多得足有几十种,为闹市点缀了几许清纯与曼妙。

得知我们在河内只停留短短两晚,天一亮就开拔,大家都觉得很遗憾,只得沿途眼不敢眨地看着车窗外匆匆闪过的还剑湖、龟塔、文庙、中国大使馆、街景、各类广告牌、街摊上新鲜的越南水果和身着各色服饰的市民;耳朵不敢放过导游黎小姐的每一句介绍。在离河内几十公里处,我们参观了一个残疾人生产刺绣品的工厂,一个个姑娘、小伙儿连画带绣,墙上挂满了他们的杰作,绣架旁也堆满了即将投放市场的产品。我们好奇地翻动着,发现在河内闹市区商店看到的精美彩绣,竟有不少出自这里。看着他们专注地在绣布上飞针走线,我们纷纷端起了照相机。

重返河内是我多年的向往,它源于我在越南生活的时期正是五十年代两国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岁月,源于我曾与胡志明主席在一起的美好记忆。回到中国的日子里,我读过让中国青年们激动不已的《南方来信》,感受着越南人民同仇敌忾抗敌救国的决心,和同学们参加过声讨美国侵略越南的集会,编排并演出过抗美援越的舞蹈,和部队战友们演唱过许多越南的抗战歌曲。从传媒中我陆续了解到:越南南方解放了,国家统一了、革新开放了,胡主席倾其毕生心血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实现了!来到这片美丽的国土,我最深切的愿望就是去胡志明主席陵墓看望他老人家,追寻伟人的豪情,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敬重。

2000年赴越采访时,因为参加团队集体行动,没能到河内;这次临行前,我又把珍藏多年的与胡主席的合影放大后带在了身边。然而,刚到河内就了解到:每年的10月-12月胡主席陵墓例行维修不对外开放,我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站在壮丽的巴亭广场上,望着矗立在夜空中的胡主席陵,我仿佛听到他向人民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心中默默地想:胡伯伯,总有一天我会再来这里见您......

撩起下龙湾神密的面纱

下龙湾是世界闻名的天然奇观,位于越南北部湾。辽阔的海域中,数不清的、形态各异的石灰岩小岛散落其中。导游黎小姐一路上绘声绘色地讲着下龙湾的传说:很久以前,一条巨龙飞临这片美丽海域的上空,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就飞身向下,吐出一连串闪闪发光的明珠。明珠入海,化为座座仙山,点缀着碧波荡漾的海面......

对下龙湾的美誉我和同伴们早已如雷贯耳;这次得知它名字的由来,我想起了曾在越南各地建筑物上看到的龙造型,长袄、短衫上的龙刺绣,寺庙、公园里的龙型花树,商店里各种品质和形态的龙雕塑,又一次感受到越南人民对龙的崇拜。

车向东驶出河内不久,黎小姐记起了让我念念不忘的嘉林机场----我小时候跟随去中国访问的胡志明主席一同北飞的起点。她指着远远地停放着几架直升机的地方告诉我:“就在那里。”我急切地寻觅着家里老照片上被我烂熟于心的机场外景,却一无所获,无奈地被车拉着远去了,只拍到路边一个直升机广告牌。黎小姐介绍说:“嘉林机场早已改作直升机场,花上不多的费用就可以乘直升机在下龙湾上空盘旋,一些怀旧的法国人很喜欢这样俯瞰下龙湾。”哦!历史的沧桑竟在一段不经意的话语中被轻轻带过了......

下龙湾的海面被薄雾笼罩着。我们乘一艘顶着龙头、飘着金星红旗的双层机动游艇,向影影绰绰的海中群山进发,仿佛逐渐驶入了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平静的海面映出了一个个小山的倒影,几只白鸥不时掠过船头、旗杆,向猎物俯冲下去,搅起海水清莹的涟漪;一座座小岛随着游艇的疾驶,在我们周围不断变换着位置、形态和色彩:才看出灰熊的憨态,几秒钟后就幻化成了肥壮的水牛;才发现一个惟妙惟肖的玳瑁,转眼就变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鸳鸯;刚刚还是浅灰色的小山,没多久就被染成了深灰,继而又冒出了碧绿。驶近一个个绿岛,我们发现裸露的岩石上有好多深浅不一的纵向沟壑,小岛被海水拍打的周边向内凹陷,形成了无数千奇百怪的小洞,仿佛是能工巧匠悉心雕琢后被放入海中的盆景,那般精致、秀美、生机盎然,不由让人赞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老天爷对下龙湾的厚爱。

据悉,下龙湾的众多岛屿中有许多胜景:诗山,远远看去像一座巨大的城堡,相传1468年诗王黎圣宗来此视察,陶醉其中而写下动人的诗篇,并命人刻于石壁上,诗山因而得名;神奇洞,高出海面90级台阶,生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笋石的洞内,可容纳三、四千游人;亨亨洞,是一条蜿蜒曲折穿山而过的山底海上通道,近两公里长。船家撑着小舟载游人沿海路深入探寻,两侧和头顶上方的山体有的像钻石般闪烁的古庙,有的像亭柱上镶嵌着的颗颗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的水晶,让游人叹为观止。

我们参观的天宫洞,大概是下龙湾最大最美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吧,据说当地一位渔民1994年在海上躲避风雨时偶然发现。当时他被洞中的奇观惊呆了,误以为闯入了美轮美奂的天宫,“天宫洞”即由此而得名。沿一百级石阶攀缘而上,进入这个足有四层楼高、方圆几千平方米的“天宫”,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和石笋已被各色彩灯点染得五彩缤纷,不仅有雄伟壮观的钟乳石壁画,还有好多栩栩如生的天然造型,似仙翁、如村姑、像鸟兽,那凝固的”飞瀑”、”流泉”和绽放的”礼花”,更显古朴、华美、逼真,让游人们看得惊诧不已。

在下龙湾海域品尝热带水果很有特色。我们的游艇不时被海上疾驶而来的小飞艇牢牢地挂住船帮同行,原来是船民们在兜售鲜美的红柚、清凉的椰汁、硕大的木瓜、香甜的芭蕉,还有俗称“佛头”、越语叫作“Na”的多籽甜果。刚在船上吃过一餐海鲜的人们,见了这么多色香味美的水果,胃口又被高高吊起。船民们熟练地用美圆和越盾与我们讨价还价,一旦成交,就敏捷地跃上我们的游艇,把水果放在大家面前。

在海上看渔家卖鱼也让我们大饱眼福。他们把船泊在那里,高出海面的甲板被挖出大大小小好几个方形孔,孔里用网兜着各种鱼挂在海里养着;甲板上放着盛满螃蟹、大虾、贝类的箩筐,等游船靠近就用笊篱捞起网中的活鱼叫卖。这些海产品在北京的海底世界公园曾让多少游人开过眼,在下龙湾却屡屡成为盘中美味,我不禁又感慨起这片海域的富饶。

一艘载着台湾同胞的游船停在了渔船的另一旁,他们不像我们看新鲜只问个价儿,而是把船上几乎所有的鱼虾全部买下,大概是作为回程中的一顿美餐吧?他们得到了最便宜的价格。渔民们还拿出本地产的珊瑚与我们讲价,那白如美玉、绿若翡翠、状似牡丹的品种,我在北京从未见过。想起导游黎小姐嘱咐过为保护这里的海洋资源,不能从船民手中买珊瑚的告诫,深明大义的我们只是捧着珊瑚花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在我们的游船上有个为大家端海鲜、搬跳板,忙前忙后的越南青年,看他黝黑、灵巧的样子,原以为是当地的“打工仔”,聊起来才发现他讲一口不错的英语,并得知他毕业于河内的一所大学,在这里负责维修电器,闲下来就义务为游客服务。聊天时,我拿出我与胡主席的合影对他说:“我四十多年前就生活在河内,我与越南人民一样热爱胡伯伯,热爱越南。”他惊讶地看着照片说,他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越语节目中了解中国,听到过有关中国小姑娘给胡伯伯献花的故事,没想到这么巧,竟在游船上见到了我,说着就讲起了听来的故事细节,大家都笑了。他自我介绍名叫范文发,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去旅游。在下龙湾见到这样淳朴而有知识的越南新一代,让人感到振奋。当他一一扶我们踩着跳板离船上岸时,我对他说:“中国欢迎你!”

人文荟萃的地方

岘港是越南中部最大的港城,依偎着湛蓝的大海,流淌着清澈的韩江。这里古时候是占婆族生活的地区,有一座建于1915年的占婆族博物馆,保存着公元7-15世纪占婆石雕、陶雕约300多件,有人物和灵异动物的精美雕刻,还有巨大的生殖雕刻以及占婆塔寺的图片等,集中展示了这一曾经辉煌过的族群在历史、文化、宗教方面的遗迹。据说离这里约70公里的美山曾有71座塔庙,是占婆民族的象征,也是越南最大的塔形庙群,可与柬埔寨、缅甸、泰国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富有印度教文化特征的宏伟工程相媲美。从现存最古老的石碑考证,公元第4世纪末期,占婆族就开始在此地建庙供奉神灵和占婆王国的祖先,此后他们代代延续修缮及新建塔庙,直至13世纪,使当时的美山成为东南亚闻名的印度教圣地。由于近代的连年战火,这个美丽的建筑群被严重破坏,目前尚存的32座塔庙中仅有20座还保持着原貌。

岘港的五行山,因山势奇秀,寺庙众多,而成为当地一大旅游盛景。有趣的是,有的寺庙竟建在山中的溶洞里,洞中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和叱咤风云的天兵天将栩栩如生,溶洞内壁天然浮雕上的仙鹤、大象似乎借着昏暗的光线正悠闲地走向凡间;伴着穹顶落下的淅淅沥沥的水滴,游人们恍若来到仙境一般。一阵笑声由远而近,是三个身穿白色Ao Dai、婀娜身姿楚楚动人的越南女青年,我们迎上去打招呼,得知她们是利用休息日搭伴从胡志明市到此旅游的中学生。

会安古城离岘港不远。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的会安曾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际商港,海外多国来的帆船从岘港顺内河走5公里就能到达会安市。法国殖民地时期,轮船已取代了帆船,航运改泊岘港海岸,以掠夺、奴役为目的的殖民者修建铁路、公路时便将会安弃置于交通干线之外,仅经顺化、岘港直接南下。尽管会安因世事的变迁由繁荣转为萧条,又经历了战乱的侵扰,但它悠久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仍幸存至今。会安做工精巧的灯笼,代代相传的民间戏,各类庙宇、会馆,古色古香的民居、街道,还有优美动人的吟诗曲调,着实让游人体会着浓浓的古会安风情而流连忘返。

庙桥(又称“日本桥”),是会安的特色和标志,据说由日本和中国商人建于十七世纪初。桥建在溪上,长18米,桥上盖庙,庙中人来车往;庙中北侧建有小殿,供奉镇水怪保平安的神灵。殿的门楣上方有一御赐匾额,红底中文烫金大字写着“来远桥”,门的两侧用中文题了一副对联:“屹然砥柱中流立,由此云衢万里通”,想必是取“远道而来,安身兴业”之意。桥与庙均为木制,桥两头有猴和狗的雕像,据介绍是古日本尊崇的吉祥物。桥的一端有个石碑,用中文刻着在此落地生根的福建、广东、潮州、琼府、嘉应五个帮长带领各路华裔商号和普通百姓捐款重修来远桥的碑记,每个名称下都标出捐款的数额,款额虽多少不等,却体现了他们为第二故乡做贡献的凝聚力。

会安的街道古朴而有韵味,百年以上的古屋比比皆是,它们错落有致,大门洞开,庭院幽静,建筑考究;市面没有喧哗,店主、住家都热情、友好地向我们打招呼致意。临街的一家诊所竟是做针灸按摩的,我兴奋地问正在忙着的医生:“你是华人吗?”他隔窗看见了我,笑着用中国话说:“我是越南人,我也爱中国!”听着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走进一家华人祖传六代的老宅,只见立柱、屏风、家具上分别用贝壳镶嵌着花纹、人物、山水图案和中文,银光闪闪使满堂生辉。听主人介绍,这里早年曾遭遇过洪灾,大水淹过一人多高,祖屋却岿然不倒;战火频仍的年代,它又因藏在古街深处侥幸逃过了劫难。会安城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后,越南政府拨款修缮了这里的许多建筑,这所老宅也在伫立了几百年后焕发了生机。

我和同行的一位福建小老乡来到了福建会馆。会馆小巧别致的建筑风格、绿色的琉璃瓦和屋顶两端翘起的飞檐在古街中非常醒目。据文字介绍,它始建于十七世纪,是这里最大的一间华人会馆。走进去,我们立即听见了熟悉的福建乡音,感到十分亲切。那里供奉的天后娘娘[我们福建人称为“妈祖”]的塑像,大门边、祖先牌位旁的中文对联、古代帆船模型……都让人联想起中华先人驾驶着帆船南来会安的勇气和胆量;更让我们感慨的是:为了感谢中国传说中保佑海上平安的天后,人们在这里一拜竟是几百年。在会馆前厅左侧,一位华人妇女忙着为我们沏茶,她身后的墙上整整齐齐地贴满了写着越南文的黄色纸片,据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前来拜佛捐款留下的纪念。

古街上除了福建会馆外,还有广肇、中华、潮州、琼府四家华人会馆,它们的祭祀内容虽各有不同,却都为当地办学和公益事业同心同德、不遗余力。会安中华会馆还将越南华侨叶传华教授对会安古镇历史考察研究后撰写的《会安今昔》一文印制成册,并通过各华人会馆广赠来此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容身在福建会馆的一位老乡亲也惠赠了两本给我们,使我们在了解了会安的历史之余,为会安的今天而庆幸。

在飞机轰鸣着飞上蓝天时,我俯瞰着这块文化内涵丰厚、民风极为淳朴的大地,只觉得远远没有看够。

大叻的美

从胡志明市往东北飞行不到一小时,我们来到了越南著名的山城大叻。同机抵达的还有一些公司在胡志明市的欧美和澳大利亚人,到这里打高尔夫球度周末。据介绍,大叻海拔两千多米,常年气温在摄氏18度左右,早在殖民地时期,法国人就在这里建起了1500多座度假别墅,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永瑞]也在这里修建了越南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听导游说,乘汽车沿1号国道经同奈省、林同省只须8-9小时就可以从胡志明市到这里。我们还得知,美国侵略越南时,这里通往外界的铁路被密集的炸弹彻底毁坏;革新开放后,这里成为旅游经济城市,当地修复了其中一段铁路用于旅游观光。

大叻是一座鲜花盛开的山城:机场周围环绕着花树,星罗棋布的别墅和百姓家门口被鲜花装点着,寺庙里的和尚在为各色各样的花卉培土、剪枝,花圃里更满是奇花异草、清香飘溢。花儿开在市场上、盘山公路边、瀑布溪水旁,开在末代皇帝的行宫、少数民族的山寨,也开在山里孩子们的提篮中。花的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在河内街头我还能认出幸福花、鹤望兰、百合花、剑兰、红玫瑰等品种;到大叻,花儿多得让我数也不清、认也认不出,只好把怒放的、低垂的、娇羞的、艳丽的、优雅的、奇异的、烂漫的、柔美的花儿们一一拍进照相机带在身边,那真是美的享受啊!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叻”在越语中是“叻族的溪水”之意。山城中有一片清澈的湖水,据说就是山里的溪流汇集于此而形成的,人称“春香湖”,这里的山光水色好似一幅幅精美的彩绘。白天我们几次路过特意停下拍照,晚上几个年轻记者绕湖漫步,感受它夜色中春天般的气息,久久舍不得离去。

驱车前往langbiang山的途中,我们听到了关于叻族和chil族之间动人的故事:相传两个民族曾世代为仇,但叻族酋长的女儿langbiang却与chil族青年lapbe勇敢地相爱了。遭到反对的一双情侣被迫逃进白云缭绕的婆婆山,酋长恼羞成怒,派人放火逼他们出山,并射箭追杀lapbe,lelangbiang为救lapbe,双双被利箭射穿胸膛。两个年轻生命的完结,震撼了两个民族的心,从此他们化敌为友、和睦相处了,这座婆婆山就被人们改称为langbiang山,纪念美丽的langbiang用爱情与生命赢来了和平。在进山的路上,我们看到这两个民族的村落紧紧相依,一样的木版房、晾晒场、花团锦簇的院落和悠闲宁静的日子,不禁为这来之不易的祥和而深深地感动了。

经济的发展使大叻充满了生机。这里的农业以种蔬菜、水稻为主,每天贩运公司来收购起获的蔬菜,再运往胡志明市销售。这里还有不少家庭作坊,以养蚕、编织为业,他们织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床单、围巾、桌布等为各国游客所青睐;他们用织锦做成挎包、帽子、笔盒等卖给游人,也得到了不菲的收入。这里的百合花因为产量高,且有药用价值,在大叻的街摊货架上、旅游点里已变为各种包装的饮用茶;还有桑葚酒、葛根粉、各种水果蜜饯,在集市上十分抢眼,游客们大都买上几包带回国,作为赠送朋友的礼物。小孩子们也挎着小篮子、背着小箱子、捧着各色小货品,加入了叫卖的行列,围着各国游客打转。我买了好几套大叻的明信片,又被他们殷殷的期望所鼓动着,就掏出一个中国的小纪念品,送给身边向我推销的小孩。他和小伙伴们好奇地看着、摸着,发现我乘车要走,就把纪念品从车窗缝塞进来还给我,不管我怎样做手势送给他,他都不肯收下。不仅是孩子,大叻人的纯朴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变味,让我心里充满了感动。

越南有很多气势恢宏的庙宇,供奉着观世音、妈祖和各路神佛;那里游人如织,香火很旺,成了旅游参观的好去处。交上香火钱,就可以点上一柱香,写一幅红帖子,虔诚地拜上一拜。寺庙外常常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店和摊点供游人选购。大叻的寺庙也不例外,而且很有代表性。我最喜欢的要数灵福寺,它是越南寺庙建筑中的精品,远远看去,象一件巨大的镂空雕刻,玲珑剔透,来到正面才看清它庙塔合一的完美造型。灵福寺高约七层,被难以计数的龙造型装饰得鲜艳夺目、典雅、瑰丽;寺庙前的龙柱、庙墙上的龙雕、庙窗上的龙饰、庙门楣上方的龙对,无不用彩陶、彩玻璃碎片拼贴、镶嵌而成。沿寺中旋梯拾级而上,还能近距离观赏寺庙飞檐上腾云驾雾的彩龙造型,它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活灵活现、神采飞扬。

在大叻的寺庙里,整理书斋的佛门弟子能用英语向我们介绍寺院里鲜花的名称;戴着头盔、骑着摩托的和尚落落大方地与我们合影,并将印刷成中文的越南佛教书籍送给我们,与大家广结善缘。我们还遇见了一位尼姑,我得知她的父母来自中国,就掏出一个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金色护身符送给她。她看到上边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非常高兴,马上取出越南佛教协会印制的中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告诉我们:她每天都要默念几遍,说罢端出一盘黄澄澄的芒果请我们这些家乡人品尝。这个寺庙里有一幅中文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左联为“人由佛度佛度人”,右联为“佛是人成人成佛”,简明扼要地为游人点明了开悟与升华的佛教境界。

“保大”王行宫是大叻的旅游景点之一, “保大”是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永瑞]的年号。在行宫室内的墙上,我们看见贝雕镶嵌出华丽的越南领土图案,两侧分别标出“独立”、“统一”的字样;从二楼的窗口向下望,导游告诉我花园里绿色植物栽种的图案正是皇帝印章的图案,它象征着主人权力的常青。但是这位讲法语远比讲越语流利的阮皇帝,面对越南革命的滚滚洪流,曾信誓旦旦地宣称“宁愿做独立国家的公民,也不做傀儡政府的国君”,却在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之时,飞快地滚入了儿皇帝的摇篮,把越南国家、民族的利益拱手让给了侵略者。他标榜的“独立”、“统一”是多么的软弱和虚伪!今天的大叻、今天的越南,在经历了血与火的炼狱后,终于被人民掌握在手中;“保大”王行宫在给大叻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也给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回顾和警醒。

江山如此多娇

越南的美好,不仅要用眼睛捕捉、用耳朵倾听、用嘴品尝,还要用心去感受,我和同伴们正是这样感受着越南的方方面面。大家在下龙湾的游艇上轮流当船老大,驾驶着龙头船尽兴海天中;在叻族的山间小屋前,穿上民族服装,头戴花、手搭弓,抢拍群像;钻入瀑布后的山凹,透过飞瀑的水帘看山花烂漫;跳进会安的大海里畅游,体验南国冬泳的惬意与温暖;在胡志明市邮局里挑选越南风情贺卡,到东方手工艺品商店定购飘逸如花的Ao Dai,在大街小巷抓拍民风民俗,赶夜间轮渡在西贡河上漂泊,强睁一夜没睡的眼睛逛热闹的早市,小心翼翼地点燃一柱百姓祈福求安的塔香,为家人、好友买上几枝精心挑选的花球、花藤......短短六天争分夺秒的采访,几个年轻记者硬是把夜晚的睡眠挪到了七架飞机上、挤进了四辆大巴里。

中文报纸上有关越南美食的介绍给人印象很深,一到越南就立即感到“远行越南为美食”、“过舌难忘越南菜”的说法并不过分。越南菜酸甜带辣、色香味美、清淡适中。每当菜一上桌,我们谁也不急着动筷子,先举起照相机、摄像机从四面八方聚焦,随后一阵狂拍,这种举动常常让周围的各国游客们忍俊不禁;越南的饮食中河粉----pho非常出色,到了大勒才遇到最正宗的----配料里有青柠檬,它自然成了大家早餐的首选。餐馆服务员耐心为我们讲解并写下各种配料的名称,忙着添加被我们席卷一空的配料,大家吃得真开心!

越南的工艺品虽有不少与中国类同,黑檀、紫檀等家具的华贵,琥珀、牙雕等制品的玲珑与精美,骏马、醒狮等雕塑的奔放与粗犷,却让我们为越南工匠的精湛手艺啧啧赞叹、拍手叫绝。更吸引我的是清雅与纤巧的越南民间乐器,或许是因为不久前在北京看过越南歌舞团的演出,为其极富民族文化特质的旋律和琴的音色所倾倒,我在各地左挑右选,最终买到了一架山地民族的竹制deleng琴,乘兴而返。

跨上华人朋友陈昕的摩托车后座穿行在胡志明市,得意之余,也被对面冲来、旁边擦过的摩托车惊出了一身汗。我想起了前年赴越采访,在飞机上、大巴里看摩托车流的壮观,看市民的满足感,真想跳下去感受一番;逛街路遇摩托车商店,经店主同意,我终于骑上一辆停放的展品车,向“摄影师”挥挥手,算是过了把瘾;这次来,听导游梁先生介绍越南交通事故的70%来自摩托车,为整顿道路臃堵、降低交通事故率,政府已决定从2002年底停办摩托车牌照,不由得为胡志明市更美好的明天而释然。

在反抗殖民者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越南承受的损失无与伦比,牺牲的儿女不计其数;在遭到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炮弹总量的地毯式轰炸后修复战争创伤,越南获得了巨大的、有目共睹的成就。正义、善良的人们在惊异、欣慰之余,不禁为越南人民的坚忍、顽强、智慧和信念所深深折服。

记得六十年代初,父亲从越南带回几大本图片册,其中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法国殖民者杀害越南人民和革命志士的罪行,那割鼻、剖腹、剜心、劈头的野蛮行径,连和尚都不放过!还有日本侵略越南时强迫百姓毁稻种麻,致使200万越南人民活活饿死的惨景,那尸骨如山、饿殍遍野的大饥荒,怎能不激起越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图片册中越南英烈阮氏明开、武氏六、陈氏李等人青春的面容,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

在河内,导游黎小姐向我们介绍被美国侵略者的飞机炸断又修复的大桥;在胡志明市,导游梁先生指给我们看六十年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越南英雄阮文追的纪念碑;在岘港,导游阮氏英花深情地讲起他们家乡的女英雄陈氏李的故事,含着热泪说:我们忘不了为国家和人民流尽鲜血的英雄,至今仍然用诗般的语言悼念他们。在我的请求下,她背诵了著名诗歌《越南姑娘》中一段动人的诗行:“你是谁/是姑娘还是仙女/神话般的你有没有年纪/那是你的长发还是游云流泉/那是你的目光还是深夜暴雨中的闪电/那是你的肉体还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醒来吧/电击、锥刺、刀割、火烧/伤不了你为真理跳动的心/毁不了你对家乡、祖国、人类的挚爱之情……”英花轻声地重复着,以便我能准确地记录下来,泪水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不分国家、不论古今,也不在年龄的长幼;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是最美好而珍贵的情感,这情感是越南人民不断迈向辉煌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反抗压迫的国家和人民之间息息相通的呵!

得知我在越南各旅游点很难买到中文介绍资料,堤岸旅行社副总经理江集生先生立即驾车带我到他们的办公大楼,将《越南旅游指南》和胡志明市的图文介绍交给了我。我心中大喜,想帮新闻媒体团的同伴们多要几本,才得知这是他刚拿到手的唯一一份新印刷好的样书,心中顿时多了几许感动和不安。我忘不了前年在清多公园采访扭伤了脚,痛得站不住。堤岸旅行社旅游部经理李德荣先生轻轻托起我的脚,用自制的冰袋为我冷敷,并和江集生先生迅速将我带到治疗所敷药,为我减轻了疼痛和肿胀,第二天我就能独自去岘港与先行一步的旅游团队会合,并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为解答我们一路的轮番提问,河内市导游黎小姐讲哑了喉咙清清嗓音继续讲;为了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大勒,胡志明市刚做导游工作时间不长的梁先生翻报纸、查词典,把当地新旅游景点的情况有滋有味地讲给我们听。平凡而出色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爱,每每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敬重。

在胡志明市做短暂停留时,我拨通了《西贡解放日报》的电话,告知中国新闻媒体团想借游览堤岸华人区的机会与报社同人见见面。半个钟头后,当我们来到这家越南唯一的华文报社时,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已在楼下迎接大家了;吃着为我们准备好的满桌热带水果,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采访对象。当我们从大勒返回胡志明市时,中国新闻媒体团访越的消息和图片,早已醒目地刊登在这张对开八版的华文报纸上,给了大家一个不小的惊喜。展读近几期的这份拥有100万越南华人读者的报纸,我们发现在几天前胡志明市一场严重的火灾后,它连续、迅速地把农德孟总书记视察火灾现场和给本市的慰问电,市政府带领人民全力以赴克服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华人青年奋不顾身投入火场抢救遇难群众,以及华社各界同胞积极救助伤员的消息及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族群、同胞间深厚的关爱,表现出和平时期强有力的战斗性。我们不禁对这家报社的新闻从业人员肃然起敬。

又一次来到越南,我曾想更多地寻找她两年来的变化,也曾努力地感受着她民间文化的底蕴,然而所到之处让我更突出地感受到的,是越南人民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从北到南的六天,我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贵的是什么?我以为是精神。越南人民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为祖国的独立、繁荣而坚韧不拔、义无返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我记起了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越南今天的美好奉献着才华和心血的越南人民,不也正是越南当代的英雄吗?!

2002年

[ 关闭窗口 ]